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代背景和面临形势
世界各发达国家历史上一直把工业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的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既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近期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大部分企业先后进入调整与转型期,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一种是全线收缩,消极面对,采取所谓"猫冬"策略;另一种是审时度势、有缩有放,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辨证地来看,经济危机对具有两重性,既有危机,同时也存在契机和机遇。危机当然会使企业面临挑战,如处理不当,企业会因此而倒闭、消失。但若应对得当有序,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危机,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到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则企业必将浴火重生,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危机从来都是重新洗牌的过程。所以,关键是面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和应对策略。从长远眼光看,信息化程度仍然是企业重要的竞争要素。如果因为今天的困难而简单地砍掉一些IT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导致未来几年在行业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今天的投入是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即在渡过经济萧条期之后,行业的竞争态势将会是怎么样的?
机遇可能千载难逢,弱者难以承受而沉沦,强者勇于应对而崛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开始把关注点放在了重组、并购、整合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包括练好内功、寻机再起都属于积极应对的正确策略。
正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很多企业真正体会到对企业的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原来是如此重要!采取审慎进取态度而不是防守态度的经济实体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佳选择。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化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御寒的一件"冬衣"。向信息化要效益是新兴经济体的标志之一,经济危机下大幅减少信息化投入的是短视行为。
当然,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的信息化投入,要认真做好分析和考量,确定哪些IT系统建设即使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从而有的放矢地投入,为未来的竞争打好基础。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经济调整期间主动谋求企业转型途径,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适时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理念,借机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将会使企业在下一轮大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证明:迎接挑战唯有创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然要求对企业内部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两化融合"也势必会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造成一定的冲击。当然这种融合应逐步先从技术融合发展到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甚至部门融合上来。
以往一般认为"工业信息化"是个技术问题,只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过程其实是一场系统的革命,它要改变甚至打碎以往许多不相适应的东西。如果仅仅在手段和工具层面上看待信息化,不从创新出发,不具备创新设想,仅在原有基础上模仿原有流程去使用信息技术,使用得再多也是缺乏生命力的、甚至导致是资金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既然是融合,这里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主动与被动差别。融合的过程既要克服以往"油水难浸"的阻力,也要避免"雨过地皮湿"的表面文章。要从一些涉及根本性的方面着手,例如企业模式、管理体制、部门划分等都应做出适应"两化融合"的必要调整。
企业模式包括采购模式、研发模式、销售模式、竞争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等等。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机制和方式、管理方式等等。
沿着老路走下去是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必须要创新才能实现。一般认为,一个创新的企业包括五个创新:技术、材料、产品、市场和企业的组织形态,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的组织形态。对体制创新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而且要求组织调整、管理体制创新,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甚至法律法规体系。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整合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成立一个包括首席信息官领衔的权威部门,对企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管理和政策统筹。企业内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步伐。
新型工业化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一体化"
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强调的是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新型工业化则特别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注重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互相融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就像不能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互联网和个人手机就说以进入信息社会一样,企业也不是有了一些信息化应用项目和一定网络规模,就说达到了"两化融合",这里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实现;
首先,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新兴生产力在人类以往发展过程中都不曾有过。它能够渗透到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的高级阶段就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融合。
其次,真正的"两化融合"不能光停留在表面融合,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结合",应该是"化学反应"那样形成一种新物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者的结合将产生新的事物--创新成果。真正达到这样程度才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或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一体化"。
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之路,需要逐步由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甚至部门融合分步进行,大体分三个阶段实现。
⑴初步融合
其标志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制定了符合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并经实践检验可行的总体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管理领域有若干关键性应用并取得实际效果;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队伍和部门;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局部融合。
⑵基本融合
其标志是: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效果;具备较强能力和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队伍和统筹协调部门;在积极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效果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内在的基本融合。
⑶高度融合
其标志是:信息技术普遍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建成完备统一的企业集成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职能部门密切融合;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信息化与工业化真正实现"一体化"而达到高度融合。
两化融合的实施步骤
一是在生产控制层面,要以覆盖全矿井上下的数字化网络控制为基础,围绕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和管理体制变革,以提高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工作效能。
二是在资源配置层面,要以成本分析和闭环式管理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
三是在规划决策层面,要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需求、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开拓创新、管理风险的能力
两化融合的时机
受大环境的影响,行业的经济发展减缓是必然的,但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随着各国经济振兴计划的推出,很快会进入又一个高速发展期,两化融合是一种改革,任何的改革,在初期都会使得生产效率下降,只有通过磨合期后生产效率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但这个磨合期是痛苦的,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很难取舍。
而现在正处于经济放缓阶段,在这个阶段完成两化融合,以新型工业化迎接下一个高速发展期是最好的时机。
总结
第一点、两化融合,是经营模式的转变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新方式。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可以为市场、社会、政府提供一个协同配置的平台。
目前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没有在工业行业充分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两化融合做得还不到位,没有让市场需求的信息成为生产计划的风向标,只有完成两化融合,才能使企业及时准确的抓住市场的脉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点、两化融合,是生产方式的转变
许多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与一些应用软件,辅助办公人员完成传统方式的日常办公,以提高办公效与办公成本。
许多人对工业化的认识,只是购买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种思想导致工业化与信息化孤立,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互不相关的,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这种思想没有看到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而两化融合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用信息化为工业化提引方向,保驾护航。
第三点、两化融合,是企业结构的调整
在两化融合中,企业中传统的管理部门与一线的生成部门的界线将逐渐淡化,以前,谈到信息化时,总让人觉得是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谈到工业化时,总让人觉得是一线的生成部门的工作环境。
两化融合就是要打破行政管理部门与一线的生成部门的界线,让管理,生产,市场,人力,资源成为一个的机的整体。
第四点、新型工业化是先进生产为的代表
工业化不是目的,而是提高生产力的的要求。
信息化也不是目的,是生进管理方式的实现手段。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融合,在这个融合中必然会受到旧的生产关系与旧的生产力的阻碍,必然会有阵痛。
但社会是发展的,两化融合所诞生的新型工业化是先进生产为的代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